7月16日的沈陽,天氣已然十分悶熱,江陰模塑科技沈陽工廠車間里也與往常一樣熱火朝天。不過,當天這里卻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。德國寶馬集團監事會主席米爾貝格先生一行30人專程前來,為的就是要親眼看看江陰模塑這位寶馬集團“最信得過的緊密型戰略合作伙伴”。
為了這句評價,江陰模塑等待了整整10年。在這10年中,模塑科技不斷提升模具研發能力,為寶馬、奔馳在中國生產的各類汽車提供汽車外飾件,同時還出口模具為德國車企的海外配套項目提供管理支持。對此,模塑科技董事長曹克波不無感慨:“德國制造的精神已經融入到企業的血液中。”
無錫作為一個制造業高地,在產業結構與工業基礎上與德國十分相似。現階段無錫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,100多年前的德國也處于這一階段,“德國制造”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崛起。如何在穩增長的同時持續發力,德國制造業或許能成為我們的良好借鑒。
錫商眼中的“德國制造”
隨著德國隊在今年的世界杯上最終奪魁,“德國制造”這塊金字招牌在國內繼續升值。曹克波從青年時代留學德國起,已經旅居德國二十多年,對于德國人的工作方式和人文精神可謂十分熟悉。
“眾所周知,德意志民族行事嚴謹、善于思考,但究竟達到什么程度大家恐怕并不了解。在歐洲有個笑話,德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生產制造機器,法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愛情,而中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下一代。”曹克波笑著說道。雖是笑話,但足可見德國人對于制造業的熱衷態度。
然而,德國人的處事嚴謹也給他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。“記得那是七八年前,奔馳公司召集全球供應商開會。一家供應商由于交通阻塞遲到了3分鐘,結果直接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。奔馳公司負責人給出的理由則是:一個人若連守時標準都不能夠嚴格遵守,肯定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。”說起那次經歷,曹克波依然記憶猶新。
“曾經覺得德國人太過嚴苛,死守標準近乎僵化刻板,但深入接觸后發覺他們也有溫暖的一面。”曹克波表示,在德國,由于法律法規十分嚴格,使得人們養成了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。同時,在德國技術人員看來,向合作伙伴解釋清楚技術原理是他們的“天職”,即使你不感興趣,他們也會不厭其煩地講解,熱衷科技就是德國技術人員的標簽。
制造業的發達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。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,德國注重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,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開展職業教育。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,企業則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培訓機會。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,培訓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有效保證了制造業所需的高技能。“在德國,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很高,平均工資遠高于英、法、美、日等國,與白領階層相差無幾。但要在中國實現這一愿景,還需要人們在觀念上作出切實轉變。”一位英飛凌(無錫)科技公司工作人員如此說道。
專注于某領域的精耕細作是抗擊風險的重要手段
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,歐洲各國經濟哀鴻遍野,唯有德國一家風景獨好,成為歐元區屹立不倒的“定海神針”。究其原因,除了德國擁有完善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外,堅挺的制造業是其抵御外部風險的銅墻鐵壁。
而德國制造業也不是生來就如此強大。據了解,由于德國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,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工業革命,較法國晚了30年,當時英國工業革命更是接近尾聲。由于世界市場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,追求強國夢的德國在列強排擠下,以剽竊設計、復制產品、偽造商標等“卑劣”手法,不斷仿制別國產品,以廉價沖擊市場,遭到工業強國的唾棄,更是一度被評為“價廉質次”的代表。不過,物極必反,從被抵制的那一刻起,德國制造也開始了她的涅槃重生。
“中國制造”的取經路
當前,作為“世界工廠”的中國,隨著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的消減,正受到雙重挑戰:發達國家正在進行“再工業化”運動,而東盟國家、印度和拉美國家則擁有更低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。在這樣的形勢下,如何在保持增長的同時,促進產業升級,是中國制造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。
近年來,無錫工業增速放緩,進而在業內引發了制造業該何去何從的討論。這個問題在曹克波看來,并不需要過分擔心。“無錫是百年工商城,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,這和德國的產業歷史是非常相似的。現階段再通過簡單模仿、重復投資那就是浪費資源,所以我建議‘以德為師’。”
拿模塑科技的發展歷程來說,可算得上是本土企業學習“德國制造”的典范。前段時間更是以一樁“拯救”奔馳公司供應鏈的事而聲名大振。“去年年底,我們突然接到奔馳總部的消息,由于負責車輛前車擋一個重要零件的德國本土供應商出現問題,奔馳汽車一時面臨供應鏈斷裂的危險。”德國人無奈之下向模塑問計,敏銳的曹克波意識到這是一次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,立即組織技術骨干連夜攻關,終于在規定期限前攻克難題,將100多套嶄新的零部件空運至德國,并得到奔馳總部的高度贊譽。
“別看這些零件很小,這其中凝結著我們多年的心血啊!”撫摸著成套的零件,曹克波的父親曹明芳不無感慨。作為公司的創始人,曹明芳年輕時就十分欽佩德國的制造精神。在剛成為奔馳、寶馬的合作商時,模塑集團也曾屢屢出現質量不合格遭退貨的尷尬。痛定思痛,曹氏父子親自研究德國本土供應商的零件,通過對比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,不惜高薪聘請德國技術專家指導,在父子二人的主持下,模塑集團嚴格按照德國的標準化和質量認證體系打造生產線,并不斷對傳統工藝進行升級換代,終于達到了德國人的標準。
“100多套零部件數量雖不多,但其中蘊含的意義卻很不一般。我們經受住了全球最挑剔客戶的考驗,說明我們的技術水準已經能和世界一流水準比肩而立。很多人說‘德國制造’太慢,但我認為正是因為‘慢’才造就了一流水準,咱們中國也有句俗話叫‘欲速則不達’嘛。”曹克波笑著說。
網友微調查>>>
智翁:無錫最大的問題是制造業式微,后期發展動力不強,職業教育體系無法提供合格的人才。德國的職教體系發達是隱形的王者力量。學德國就是學體系。二元制的教育體系,因材施教,有教無類。民國時期我們學得很好,進步也很快,民國制造也讓彼時的無錫成就一時盛名,當時的技術力量還是挺強的。現在倒遠遠不如民國時期了。
一葉知秋:“無錫制造”小于并趨近于“德國制造”,現階段顯然是不能與之相抗衡,但未來必將無限趨近于,甚至強于“德國制造”。
獨開一枝:低調,小而精專的企業才有可能培育出嚴謹而精細的企業氣質!把產品做到極致才能以質取勝,這就是德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。
木子:無錫和德國的產業契合度非常相似,無錫的經濟結構和德國的結構也很相似,有一大批在行業內非常有名的中小企業,無錫應該好好學德國。
咕嘰小喵:在經濟結構上,無錫與德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,但無錫企業喜歡“鋪大攤”。無錫要向德國企業學習專注和持續創新的精神,居安思危,在別人還在使用或復制一個產品時,就提前想到新產品的開發。這樣才能在危機中奮進,只要步伐加快,無錫的希望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