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下,共享單車的成功運作,在市場掀起了一股共享潮。很多領域都在積極探索,企圖搭上共享經濟這班列車,在共享經濟上分一杯羹。事實上,早在七八年前,就在江陰,有一家企業已經看中了天生具備“共享經濟”因子的物流行業,推出了“共享物流”服務模式——托盤租賃。這家企業就是中包精力托盤共用系統有限公司。中國國家標準《物流術語》對托盤(pallet)的定義是:用于集裝、堆放、搬運和運輸的放置作為單元負荷的貨物和制品的水平平臺裝置。作為與集裝箱類似的一種集裝設備,托盤現已廣泛應用于生產、運輸、倉儲和流通等領域。 當“共享”與托盤相遇,會碰出怎樣的火花??

  ※“海淘”來的托盤共享模式

  嘗鮮“共享托盤”,用中包精力掌門人何正惠的說法,就是“誤打誤撞”。

  2009年的一場金融危機,讓歐美不少公司游走在破產邊緣。中包精力的母公司模塑集團看準時機收購了兩家美國公司,其中一家就是專門生產制造塑料托盤的公司,而當時的初衷只是為了拓展母公司的注塑業務。

  不過,很快他們就對這看似不起眼兒的托盤產生了注塑之外的興趣。“收購的這家企業生產的托盤都提供給一家托盤租賃公司,我們這才知道原來國外的托盤保有量這么大,而且都是以租賃為主。”何正惠驚奇發現。

  在國內,托盤僅被視作運輸貨品的“外包裝”,作用無足輕重;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,每天頻繁流轉在各行業供應鏈上的托盤,宛如一條神奇的紐帶將供應鏈上下游連成一串,緊密聯系在一起。這些小小的托盤,在共享租賃模式下輕而易舉地展示著其撬動供應鏈優化的神奇魔力。

“這個模式會不會在中國發生?”何正惠思索著。有數據顯示,美國20億左右托盤中租賃占比16%、歐洲6億托盤租賃率25%,中國還只有1.36%(商務部數據為1467.7萬片)。對物流企業來講,由于購買托盤導致閑置率高,而租賃效率、成本更優,歐美的開放型動態租賃可以說是趨勢。

  然而,把握這一趨勢卻并不容易。當時,國內人工成本相當低廉,在物流領域普遍沒有使用托盤的意識,能夠依靠人工來包裝、裝卸就用人工,不會考慮托盤的循環使用問題。此外,由于大多數企業機械化水平低、自動化程度不高,也沒有配套的流水線,對于標準化托盤的需求就更少了。

  踏入全新的領域,早走一步可能成為先烈,早半步的話卻可能成為先驅。

  就在此時,一篇關于“劉易斯拐點”的報道堅定了集團決策層對于“托盤共享”的判斷。于是,2009年底,模塑集團與中國包裝總公司,以及歐洲最大的包裝生產企業進行合作,成立了兩家合資企業,一家專注生產制造,另一家就是中包精力,專注于托盤租賃事業的開發。

  ※邊做邊學,讓托盤“流轉”起來

  試問一下,一個產品從工廠直至零售終端,從農民的田頭地間直至消費者的手里,在整個流通過程中要經過多少次人工觸碰?對于這個問題,恐怕很難有人能夠給出答案。而共享托盤的業務模式和所倡導的理念,都在努力向“零觸碰”的答案靠近。

  真正在整條供應鏈的中間過程實現“零觸碰”,聽上去似乎不可思議,但實際上,在眾多經濟發達國家市場上的應用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,而這一目標的實現,無疑需要托盤全流通模式的配合。當前,在國外已經較為普遍的托盤全流通模式,在我國的實際應用規模還比較小,這也正是國內外托盤共享租賃業務應用上的最大區別。不久前,在一個有關推進物流標準化的座談會上,何正惠無不焦急地說道,“國外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,我們才開始討論和研究,時不我待啊。”

這也是他多年摸索“共享托盤”最深的體會。一個托盤使用壽命多長?租金怎么定價、怎么計算?托盤用完了怎么回收?發生損壞了算誰的責任?這些在國外算不上問題的“問題”,到了國內卻都是盲點。看似簡單的一個塑料托盤,要讓它真的“流轉”起來,背后花的功夫可不少。

  中包精力把起點選在了上海。2010年他們選擇與上海一家空調壓縮機場進行合作,并專門組建團隊進駐壓縮機廠,每天都到壓縮機生產流水線上測試、調整。別看只是把原來的木托盤改成標準化的塑料托盤,一個細微的調整牽動的是全局的改變。何正惠告訴記者,機械手怎么放到塑料托盤上,怎樣打包才不會使得塑料托盤變形,怎樣防止在流水線上的塑料托盤會打滑……都需要團隊用繡花一樣的耐心、細致才能調整到位。待到托盤正式“上路”,已經過去了大半年。

第一批托盤從上海發到珠海、廣州之后,還得組織人從下游格力、美的這些企業回收,等托盤積累到一定數量再往華東拉回來。就是用這樣的“笨辦法”,中包精力邊做邊學,以上海為“始發站”,將帶有“共享基因”的托盤逐步發到了珠海、廣州、重慶、合肥等小家電生產基地。

  ※編織一張“共享”的信息之網

  一切似乎正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,賬面上客觀的收入讓大家對手頭的事業更有信心了。

然而,運轉了半年多時間以后,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擊中了中包精力的要害。何正惠發現托盤盤存數量和實際數量嚴重不符。

  5000片托盤不知所終,占總量10%的托盤沒有了,意味著將近150萬元的資產不翼而飛。經過緊急排查,何正惠發現除了極個別是因為上游轉移數據沒有及時報送,導致數據不符,絕大部分“失蹤”的托盤集中在運輸下游。

  “現在很多共享單車被隨意丟棄、損毀,類似的情況我們早就經歷過了。”何正惠告訴記者,托 盤被隨意占用的情況非常多,有的企業給托盤加個輪子就成了車間的手推車,有的直接用塑料托盤往海外發貨以避免熏蒸過程,有的托盤“腿”被鋸了,底座被穿孔了,有的甚至直接當廢品賣了……

  托盤的慘狀讓何正惠意識到,盡管循環共用理念很美好,但若沒有強有力的監管保障是無法持續的,必須要讓托盤的共享“看得見,管得住”。

  于是,從2012年起,中包精力致力于編織一張循環共用的大網。結網首先要布點,通過靜態租賃的方式穩扎穩打,而不是向過去一樣盲目布局,等到布點自身有向外延伸的內部沖動后,再在可控范圍內把這些點連起來,逐漸形成一張大網。

  與此同時,為了避免管控的盲目、粗放,中包精力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,通過信息化手段將數據做到可視、可控。“我們給每一個棋局進行編碼化,把客戶和需求方作為定位點,記錄每一條流轉信息。”何正惠告訴記者,通過這一套循環共用模型,可以在地圖上清楚地看到每個布點的分布情況、器具的存量變化以及流轉動向。

  “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。”在何正惠看來,如今機遇已經出現,更要緊抓機遇,盡快實現突破,讓托盤循環共用加快普及,從而真正助推物流產業轉型升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