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無錫明慈醫院心臟內科成功地為一名“房撲、房顫”患者實施了射頻消融術,一次性治療了患者房撲、房顫兩種心律失常,讓他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。醫院開展這樣具有難度的手術在無錫并不多見。

家住江蘇省泰興市的吳老伯是名退休工人,同時也是心內科的“老病號”。自2016年起,他就受困于“胸悶、心悸”,他說,尤其是一活動后,心都跳到了嗓子眼。去年十月份,在當地醫院就診后,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及心律失常,做完支架置入術后,心跳快的問題依然存在。“上個廁所都覺得困難!”患者發病時心率可達120-130次/分鐘,然而多次就醫及優化藥物治療后依然不見好轉。由于其病情日益嚴重,當地醫生建議到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治療。輾轉四處就醫后,吳老伯最終慕名找到了無錫明慈醫院就診。

入院時,吳老伯依然飽受“心驚肉跳”的折磨,經過病史詢問、查體,結合心電圖檢查,心臟內科為其診斷:“陣發性房顫、陣發性房撲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PCI術后”。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都是發生于心房里的疾病,雖然名字類似,但其實沒有太大關系,它們只是同住在心臟的“房檐”下罷了,不過它們都是因 “心跳司令部”被篡位導致搏動非常快的心律失常。心房搏動頻率達到250~350次/分,心房收縮快且穩定為心房撲動; 若頻率在300~600次/分且不規則時,則為心房顫動。兩者均可分為陣發性和持續性等類型。

據李德劍醫生介紹說,長期房撲會導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、心力衰竭,還會因為心房內血栓形成出現腦栓塞、偏癱、失語等并發癥甚至死亡。很多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,需要射頻消融治療。

11月16日,張宇主刀為吳老伯進行射頻消融術。術中發現,患者長期的房顫、房撲已經導致其心肌受損,因此尋找病灶時十分困難,這給手術增加了不少難度。歷經4小時,張宇主任憑借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嫻熟的手術技巧,成功地結束了患者的“噩夢”,一次性手術解除了房撲、房顫兩種疾病,再次展示了心臟內科在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方面的高超技藝。